SN 1979C位于后发座NGC4321(
梅西叶星表称为
M100)内,距离地球约5000万光年。该天体发现于1979年,当时该天体发生了II-L型超新星爆发。根据
爆发时的观测,估计其质量为太阳的20倍。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6日凌晨1:30,美国宇航局(NASA)在
华盛顿总部宣布,根据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对它发射的X-
射线的观察,认为该
天体形成了一个
黑洞。
基本简介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6日消息,据外电
报道,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线望远镜发现一个年轻的
黑洞,它位于
宇宙邻近。这个黑洞只有31岁(截止2010年),因此给科学家提供一个观察黑洞从婴儿期如何向前发展变化的良机。
研究意义
该黑洞能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理解大量
恒星如何爆炸而成,在黑洞与
中子星之后又留下了什么,以及我们的银河及其它地方有多少黑洞。
详细资料
这个31岁的黑洞是SN 1979C的残余。SN 1979C是一颗超新星,它位于M100位置,大约离地球5000万光年。根据钱德拉、NASA雨燕卫星(Swift satellite)、欧洲太空总署XMM—牛顿卫星以及
德国伦琴卫星(ROSAT)提供的X线资料显示,黑洞在1995-2007年观察期间保持稳定,它可能正在吞食由
超新星和伴星提供的物质。
发现历程
1979年4月,美国业余爱好者古斯·约翰逊发现了SN 1979C,它由一颗20倍于太阳体积的星星坍缩而成。在遥远的宇宙已经发现了许多黑洞,它们以
伽玛射线暴(GRBs)的形式被探测到。SN 1979C有所不同,它更近,它属于超新星,看起来与伽玛射线暴不同。理论认为,大多的黑洞从恒星核心坍缩时形成,且没有GRB产生。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罗布(Abraham Loeb)认为:“这可能是第一次观测到黑洞以普通的方式形成。尽管如此,还是很难探测到这类黑洞的诞生,因为X线观察需要数十年。”
黑洞的可观察年龄只要30年,这也与最近的理论一致。2005年,有理论认为这颗超新星发出的明亮光是由黑洞喷射出的,黑洞无法穿过氢气层形成GRB。对SN 1979C的观察结果与理论相吻合。
最近的黑洞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丹尼尔·帕特兰德(Daniel Patnaude)说:“如果解释正确,这将是观察到的黑洞中距离最近的一个例子。”
脉冲星风星云
虽然新的证据显示SN 1979C正在形成新的黑洞,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一个年轻、快速的旋转中子星,它拥有强大的高能量风,从而形成了X线束。如果后一推测属实,那么SN 1979C中的观察目标将是最年轻、最明亮的“脉冲星风星云”标本,它也将是已知的最年轻的中子星。
蟹状星云脉冲星是脉冲星风星云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但它已经950岁了。
31岁年轻黑洞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0年11月15日宣布,研究人员在距离地球大约5000万光年的太空发现“年仅”31岁的黑洞。研究人员认为,这一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的5倍,由一颗质量大约20倍于太阳的超新星爆炸形成。
“奇妙”的学习机会
新发现的黑洞位于距地球5000万光年外的
室女星系团中。
研究人员1979年观测到名为SN1979C的超新星爆炸。依靠美国
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观测,他们认为,这处星体附近区域强烈的X射线与黑洞发出的X射线一致。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天体物理学家金伯利·韦弗说:“我们以前从不知道一个黑洞诞生的具体时间,现在能观察它演化到孩童和青少年的阶段。”韦弗说,这个迄今发现的“最年轻”黑洞给研究人员提供了“奇妙”的学习机会。
研究人员同时谨慎表示,不能排除黑洞外的其他可能。
5000万光年算近邻
美国《华盛顿邮报》说,来自马里兰州斯旺顿的天文学家古斯·约翰逊可能见证这一黑洞的诞生时刻。当年,约翰逊观测星空时,看到一个星体突然猛地一亮。随着约翰逊的发现,这颗超新星才走入人们视线,后被命名为SN1979C。
SN1979C是当时人们直接从地面观测到的银河系外第三颗超新星。尽管SN1979C距离我们5000万光年,但这个距离对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并不算遥远,SN1979C甚至算得上地球的近邻。
研究人员认为,发生爆炸的SN1979C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的20倍。这一质量正好处于决定星体不同“命运”的分界线上。太空新闻网说,质量不足太阳质量20倍的星体在生命末期,因重力崩溃发生爆炸后通常形成密度极大的中子星;而质量超过太阳20倍的星体则会在生命最后演化成为黑洞。
专家解读:对地球“没一点影响”
NASA发现“最年轻”黑洞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是什么概念?既然它离我们这么远,我们怎么能够看到呢?这个黑洞的发现对我们地球和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的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樊军辉。
问题1:对地球有影响吗?
解读:黑洞也有“势力范围”
对于人类而言,黑洞是贪婪的宇宙掠夺者,它吞噬一切靠近的物质,包括其他星球和黑洞。
但樊军辉指出,黑洞的吞噬作用有点像老虎占山为王,它是有势力范围的,即它的引力半径。“黑洞是对别的物质有吸引力,无论任何物质,只要进入它的引力半径,便无法逃逸,‘再也出不来’,但如果在它的引力半径之外,是不会被吸进去的。”樊军辉说。他根据NASA公布的信息推算这个黑洞的引力半径就也是60多公里。“可能肯定地说,这个黑洞,对我们地球和人类而言,一点影响都没有!”他说。
问题2:到底有多大年龄?
解读:5000万年前已形成
“这个黑洞离我们5000万光年,就意味着早在5000万年以前,它就已经形成了,只是我们现在得到的观测年龄是31岁。”樊军辉说,它的光线行驶了5000万年,于1979年来到了我们这里,被地球上的望远镜接收到,被我们首次发现。
“事实上,它已经5000万岁了,我们如今看到的不是它现在的样子,而只是它31岁时的样子。”他说,“它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如果要看到它现在的样子,必须等到5000万年以后。也有可能它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问题3:发现意义何在?
解读:证实黑洞生成理论
“这一发现的意义首先在于人类第一次从超新星爆炸的余烬里找到了黑洞。”樊军辉说,此次发现或许能为“超新星爆炸生成黑洞”一说提供直接论证。
按照现在的恒星演变理论,恒星演化到一定程度,会通过超新星的爆炸来毁灭自己,而在爆炸后的余烬里就可能产生黑洞。“这一发现跟目前的恒星演变理论是相吻合的。”樊军辉说。其次,这一发现的意义还在于,我们以前探测到了黑洞,但无法证实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发现就为此提供了证据。